2007年6月10日

數位色輪-結論

一、研究過程的色彩管理
研究對象為色彩,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,需經過多道介面來控制色彩。回顧整個驗證過程,從數位色輪程式控制色彩、LCD螢幕顯示色彩、相機(Nikon FM2與Nikkor 50mm/f1.4鏡頭)、軟片(負片Kodak GOLD ISO200、正片:FUJICHROME RDP-III PROVIA 100F)、負責沖洗軟片的商店「新莊DLF達林數位網路概念」、掃描相紙的掃描器UMAX PowerLook 2100XL等六個介面,對色彩都有自己的偵測或呈現機制。雖然本研究設計上,很容易直接以肉眼識別顏色差異,且不影響研究結果,但多達六道的關卡,在以掃描負片呈現研究結果的網頁中,肉眼已可明顯感受到螢幕上的圖片,在色彩表現上有了很大的偏差。因此,對於此類與色彩相關的研究中,對色彩管理不能不嚴加注意。
二、數位色輪的成效
由於電腦螢幕有其物理顯示特性的先天限制(例如更新頻率、圖像交錯掃描與否、解析度、電腦軟硬體系統整體處理影像速度),其運轉成效必不如紙盤製作之牛頓盤般自然。但本組以相機替代肉眼觀察數位色輪的表現,並廣納自1秒至1/250秒的曝光時間來製作觀察樣本,以涵蓋肉眼視覺暫留現象的時間範圍,因此發現,在曝光時間1/15秒以上時,可以取得色彩混合成單一色的效果,但混有少許線條;而1/4秒以上時,則可以得到相當良好的混色效果,詳細實驗結果紀錄於研究結果之章節內。以下段落分別討論三原色、互補色與其他混色成果,皆以曝光時間1/4秒以上為樣本討論。
三、三原色光混色效果
在下圖中顯示了使用等面積三原色,設定曝光時間1/2秒的混色成果,不論以肉眼觀察,還是相機取得的樣本,都可以觀察到三原光色混成灰色的效果,惟色彩管理不儘理想,數位圖片色彩偏向藍色。
(1秒)(光圈11)
四、互補色光混色效果
下圖在程式中設定了飽和的紅與綠色,以程式將色彩顯示值設定在255,並各占圓的一半,不論以肉眼觀察,還是以相機取得的樣本,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色光混色效果,顯示出黃色。
(1秒)(光圈11)
五、任兩色光混色效果
為了比較原色飽和度對混色的影響,特別相對於「互補色混色實驗」,再設計了這個「任兩色混色實驗」,兩者的差異只有本實驗中的紅色色塊飽和度只有「互補色混色實驗」中的一半,即128。在紅色減半的情形下,色彩也很明確的偏向綠色,與色光混色理論相符。
(1秒)(光圈8)

沒有留言: